文/ 盧加強
中國社會科學院鄉村美學博士后,中國田園牧歌倡議者,國內實戰型農文旅學者,近年出版了《中國田園牧歌》《田園教育手記》等專著
推開木窗,晨光漫過川西群山,花椒辛香與溫泉氤氳交織,鳥雀歡唱與林間蟲鳴交織——寶山村的清晨,以天地共生的方式喚醒每個毛孔的“爽”。在這片被龍門山環抱的土地上,“爽”已從感官體驗升華為生存哲學,勾勒出“你爽、我爽、萬物爽”的共生圖景。
個體之爽:身心歸位的覺醒。寶山人深諳爽之真諦,非縱情聲色,而是身心歸位的覺醒。當城市青年在格子間忍受“慢性不爽”,寶山的返鄉者卻在花椒林間找到了生命律動。指尖采摘時的微麻震顫,是大地脈動與人體經絡的共振。溫泉浸潤時的毛孔舒張,是自然能量與血肉之軀的深度對話。這種爽,如《黃帝內經》所言“形與神俱”,是東方哲學中天人感應的現代回響。
眾生之爽:和而不同的共舞。爽在寶山絕非獨奏曲。合作社分紅大會上群眾的笑顏,民宿主客圍爐夜話的融融暖意,都在訴說著“獨爽不如眾爽”的古老智慧。這恰似孔子“己欲立而立人”的當代實踐——當村民拒絕污染企業時,他們守護的不僅是當下生計,更是子孫后代在青山綠水間暢快呼吸的權利。真正的爽,在費孝通“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鄉土中國里生生不息。
萬物之爽:天人合一的交響。寶山人將“爽”的邊界推向更遼闊的維度。梯田順應山勢的五線譜韻律,民宿與古樹相擁的養生智慧,都在踐行莊子“天地與我并生”的哲思。村民養護的不僅是經濟作物,更是與飛鳥走獸共享的家園。當溫泉的熱能點亮千家燈火,當地熱資源以零排放方式循環再生,我們看到《周易》“厚德載物”的古老訓誡,正化作生態文明的成都寶山村實踐。
如何重塑鄉村振興的文化內核,著名學者李后強先生感動于村書記賈氏父子兩代人半個世紀之精神,帶領志同道合學人二三十,舉中國爽村之旗,為寶山文化振興賦能,開中國鄉村爽文化之先。
中國爽村“共爽哲學”,在寶山具象為日常儀式:民宿主人晨起為過路鳥兒蓄水,茶農保留野花帶滋養蜜蜂,村規民約中寫著“砍一樹補十苗”的質樸法則。當都市在效率至上中異化,寶山卻以“爽”為尺,丈量出鄉村發展的溫度——正如王陽明所言“天地萬物本吾一體”,真正的爽,終將消融人我物之界限。
在成都建設世界公園城市的大戰略下,寶山的山川草木都在低語:爽不是獨享的盛宴,而是萬物互聯的共鳴。當花果的紅暈染遍山野,當溫泉的暖意沁入心脾,這座流傳山海經傳說的川西村落正以最東方的智慧回答人類終極之問——唯有成就眾生,方能抵達至爽之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