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八年曲阜孔林,薄霧漫過古柏枝椏時,一方新立的石碑在晨光中泛著青灰。碑陽中央刻有八個篆書大字“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在其碑陰正書題款"奉政大夫修正庶尹禮部郎中賜食三品祿直文淵閣永嘉黃養正拜書"二十四字。此碑是由明代書法大家黃養正所書,此碑也名稱《大成至圣文宣王追封碑》。
要讀懂這塊石碑,需先回溯孔子尊號的千年演變。從東漢平帝的"褒成宣尼公"到唐玄宗進爵"文宣王",再到宋真宗加稱"至圣文宣王",每一次封號疊加都是皇權對儒學正統性的確認。
明代雖厲行集權,卻對孔子推崇有加,英宗此時立碑,恰是借重"大成至圣"的象征意義鞏固統治。
在這篇碑文中便可以看出,在封建王朝的統治之中,文化的認同與政治秩序向來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歷朝歷代的統治者也深諳此道,他們想通過追封孔子為 “大成至圣文宣王”,并以最高規格的太牢之禮祭祀,將儒家思想的尊崇推向新高度。
這一舉措不僅是對華夏千年文脈的鄭重承接,更是通過樹立孔子 “儀范百王,師表萬世” 的圣人地位,將儒家倡導的君臣之義、父子之親等倫理綱常,深度融入國家治理體系。
使禮教成為維系社會穩定的精神紐帶,巧妙構建起統治合法性的文化根基,完美詮釋了中國古代 “以儒治國” 的政治哲學精髓。
這塊碑上的字是由黃養正書寫的,包含正書和篆書兩種字體。其中正書看起來筆畫挺直有力,每個字的結構安排得十分規整,字形端正大氣,看著特別端莊穩重;篆書的線條寫得很順暢,彎曲轉折自然優美,筆道雖然圓潤卻透著剛勁,整體給人一種流暢又有力道的感覺。
黃養正生于浙南安固縣,他的父親黃潮光是鄉里的儒士,而他更是從小就有著過目不忘的天賦,有鄉野傳說,少年黃養正曾于雪夜抄錄《史記》,竟能憑記憶補全被爐灰燙破的字句。
這份才思讓他在國子監任學正時便名動京華,永樂年間更因書法出眾被成祖擢為中書舍人。此后數十年間,紫禁城的宮殿榜署、國子監的進士題名碑、乃至頒給藩屬國的詔書,多出自他手。
時人言其書法"剛秀兼融",他的書法取法于褚遂良,其中又含有唐楷的骨力和嚴謹度。
宣德朝參與《永樂大典》后期校繕時,黃養正每日與數萬卷典籍相對,筆下文字漸染書卷氣韻。臺北故宮藏其《臨樂毅論》冊頁,既有鐘繇古質,又融趙孟頫流美,行筆間可見"結體取橫勢而中宮疏朗,字態若冠冕垂紳"的章法妙思。這種兼具廟堂莊嚴與文人雅趣的風格,讓他成為正統年間無可替代的"朝廷筆匠"。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往期好文】點擊下方藍色標題跳轉內容詳細頁面!
超多的書法學習資料,點擊上方公眾號名片,關注“書畫博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