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7月8日)是世界過敏性疾病日,今年的主題是“嚴重過敏反應:可預防的威脅”。烈日炎炎的夏季,強烈的日照過后,很多人會出現皮膚紅腫、瘙癢等癥狀,這很可能是紫外線導致的皮膚過敏。面對這樣的情況該如何處理?聽聽長寧醫生的建議→
上午時分,8歲的康康(化名)在母親的陪伴下,來到上海市同仁醫院皮膚科尋求醫生的幫助。醫生發現,康康的手腕、雙臂多處出現了丘疹,瘙癢無比的患處已經被康康抓破了皮。
經過問診,醫生了解到,康康每天都會在戶外踢足球,再根據患處的情況,醫生判斷康康是因為太陽暴曬后紫外線過敏導致了皮炎。
“夏季最常見的一種皮膚過敏,就是紫外線導致的外源性過敏反應,也稱為光毒反應,是太陽直接作用于皮膚產生的一種反應。”同仁醫院皮膚科主任張潔塵介紹,紫外線過敏的癥狀主要表現為皮膚紅腫、灼熱、刺痛、瘙癢,可能伴隨丘疹、水皰或脫屑,嚴重時可能出現頭痛、發熱等全身反應。通常在陽光下暴露之后的數小時至1—2天內會出現相應的癥狀,且因個體差異和紫外線強度不同而程度不一。
對于紫外線過敏,張潔塵指出,防患于未然最重要。外出時可通過遮陽帽、長袖衣物、墨鏡等進行物理遮擋,并涂抹廣譜防曬霜(SPF30+,PA+++以上),每2小時補涂一次。盡量避開上午10點至下午4點的陽光直射,若需外出,選擇陰涼處活動。過敏性體質的人群,少吃一些有光敏劑、光敏作用的水果蔬菜,比如菠蘿、芒果、芹菜、野菜等。
如果不小心被曬傷,也可以在第一時間進行自救:用冰牛奶在患處濕敷5—10分鐘,可以迅速緩解癥狀。如果出現了紅斑、丘疹、水皰等情況,還是要及時就醫。
張潔塵也提醒,無論是預防階段、治療階段,還是防止復發的階段,都要注意皮膚屏障的保護:用溫和的沐浴液洗澡,沐浴后涂抹有保濕效果的身體乳,平時不要搔抓患處,以免皮膚屏障進一步受損而使癥狀加重。
部分圖片來源于千庫網
撰稿/攝影:趙 立、陸 銘( 實習 )
編輯:程 前
責編:高 琴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上海長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