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炎炎,夏入伏,酷暑難擋熱浪撲。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一年一度的三伏天要來了。三伏天,可是一年里最熱的時段,此時最高溫將會維持在35度以上,炎熱、潮濕、悶熱接踵而至,人們每天都會經歷“上蒸下煮”的考驗。
#記錄我的2025##入伏##三伏天#
而且三伏天通常由初伏、中伏和末伏組成,跨越小暑、大暑和立秋、處暑四個節氣。 ?這里的“伏”,指的是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而在古人眼里,“伏”多指“伏邪”,屬于“六邪”中的暑邪,具有炎熱兼濕的特性 ?,容易引發人體出現暑熱疾病。尤其是外出活動,一動就是一身汗,極易出現脫水、中暑等癥狀,需要引起大家的警惕。
據了解,今年的入伏時間是在公歷7月20日,農歷的六月廿六,距今僅剩11天。而這一天可謂是有些不一般,而且老人都說今年入伏10年不遇,有何說法?趕緊來看看吧。
今年入伏有何說法?
01.何為入伏?
入伏是中國傳統農歷中的重要時間節點,指進入“三伏”天的第一天,即一年中最炎熱的開始。
民間俗語有云“夏至三庚數頭伏”,說的就是確定入伏時間的依據,就是從夏至日起向后推算第三個帶有“庚”字的日期(“庚日”為干支紀日法中的特定日,往往每10天一個循環),該日即為入伏日期。 ?
據《漢書·郊祀志》中記載,“伏者,謂陰氣將起,迫于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藏伏,因名伏日。”說的就是入伏時間的由來。
而入伏后,全國多地將陸續進入持續高溫模式,而且北方以干熱為主,地表溫度可達50℃;南方因濕度大,悶熱感更明顯,可能出現“桑拿天”。據數據統計,2025年受厄爾尼諾余威和溫室效應影響,夏季平均氣溫預計偏高0.5-1℃,華北、黃淮等地可能出現40℃以上極端高溫,需要大家提前做好準備。
02.今年入伏有何特點?
根據傳統歷法“夏至三庚數頭伏”的規則,2025年入伏時間為:初伏?:7月20日-7月29日;?中伏?:7月30日-8月8日;末伏?:8月9日-8月18日。
這就可以看出,今年的三伏天總共只有30天,這與往年的40天有所區別,而且根據數據顯示,今年的三伏天時間,是10年以來最短三伏,為此就受到民間百姓的關注。那么今年的入伏有何特點呢?
其一,今年的入伏屬于“晚入伏”。晚入伏,多指入伏時間出現在農歷月份的下旬,或者入伏時間是在夏至后的25-30天內,這是相對“早入伏”而言的,因為早入伏多是出現在農歷月份的上中旬,或者是在夏至后的25天內。而今年的入伏是在農歷六月廿六,且在夏至后的25天后,為此今年的入伏就是“晚入伏”。
晚入伏的最大特點就是“炎熱延遲”。因為入伏時間晚,意味著夏季炎熱來的晚,很可能最熱的時段來到了秋后,而這就意味著整個夏季的氣溫并不會高于秋季,這也預示著未來秋后會非常炎熱,需要大家注意“秋老虎”的影響。
其二,今年的入伏屬于“母伏”。母伏,是指入伏時間在農歷月份的雙日子,而這也是與“公伏”相對應的,因為公伏指的是農歷月份的單日子出現入伏。而今年的入伏時間顯示是二十六日,為此就是雙日子,屬于“母伏”。
母伏最大的特點就是“涼颼颼”。因為民諺有云“公伏兇,母伏爽”,說的就是公伏出現時,未來的夏天天氣較為炎熱,而母伏出現時,未來的夏天天氣偏涼爽。
這樣看來,今年的入伏時間特點就與往年不同,而且預示著三伏天時間短,氣溫低。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今年不熱,而是說今年的炎熱會推遲到秋后。
這并非毫無依據,根據歷法顯示,今年的立秋節氣落在末伏期間,也就是末伏始于立秋之后,這種氣象特點也很明顯,就是高溫天氣會持續導秋后,民間把這種現象稱為“秋包伏”。 ?
另外,由于今年屬于閏年,而且是閏六月,也就是農歷六月會出現兩次。我們都知道,農歷六月是暑天和伏天到來的月份,屬于一年里最熱的月份,而這樣的月份出現兩次,就暗含著今年的天氣會“熱上加熱”,尤其是夏秋兩季,而這也符合入伏時間帶來的特點。
總結,入伏時間馬上到來了,而今年的入伏時間確實存在不一般,雖然這些說法都是古人根據經驗得出的,缺乏科學依據,甚至還存在地域局限性,但是能夠流傳至今,也說明它們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值得大家去了解和學習。
話說,你準備還過伏天了嗎?你覺得今年伏天有多熱?可以留言,跟大家聊聊你們那邊的溫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