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賜履按:前面,我們用了兩回的篇幅,介紹了國史之獄的來龍去脈,大聰明崔浩,因為把國史刻到石碑上,導致太武帝拓跋燾震怒,引發(fā)了國史之獄。
國史之獄,也有人稱其為國史大獄,歷史上誅殺數(shù)千人乃至數(shù)萬人的大獄,并不新鮮,那么,國史大獄究竟誅殺了多少人呢?幾百人?幾千人?幾萬人?還是幾十人?
《魏書·崔浩傳》載:
公元450年,六月,誅浩,清河崔氏無遠近,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皆浩之姻親,盡夷其族。
也即是說,清河崔氏,不管跟崔浩家血緣關系遠近,一律誅族;另外,崔家的幾家姻親,盧氏、郭氏、柳氏,也都誅族。
我們分別擺一擺。
1.清河崔氏
《魏書·崔宏傳》載,長子崔浩,襲爵;次子崔簡,字沖亮,一名崔覽……參著作事,卒;三子崔恬,字叔玄,小名白……被崔浩連坐而死(坐浩伏誅)。
據(jù)此,小弟崔恬,確因國史之獄而死,二弟崔覽怎么死的,還真不好說,如果受崔浩連坐,史書應該記為“簡、恬并坐浩伏誅”為妥。
哥兒仨的子嗣情況,史書沒交待,照理應該記一筆。
清河崔氏跟北魏做官的,還有好幾家。
最初,崔浩與冀州(州政府設信都,河北省冀縣)刺史崔賾(讀如澤)、滎陽(河南省滎陽市)太守崔模等,年齡相仿,崔浩年最長,其次崔模,其次崔賾。在血緣上,崔模、崔賾更近一點。史稱,崔浩因為自家累世公卿,就經(jīng)常欺負崔模、崔賾。
崔浩跟那哥兒倆關系不好,早有人向拓跋燾報告過了,因此,誅殺崔浩時,這兩家并沒有連坐。
另外還有個叫崔寬的,也出自清河崔氏。崔寬本來是北涼的干部,后來歸附了北魏。因為都出自清河崔氏,崔浩與崔寬專門論過長幼,他對崔寬還是相當不賴的。崔浩被誅時,崔寬“以遠來疏族,獨得不坐”。后來,崔寬還把一個兒子過繼給崔覽的妻子封氏,以延續(xù)香火。
前面剛講過“清河崔氏無遠近……盡夷其族”,立馬就冒出了崔模、崔賾因與崔浩關系不好而沒有連坐,崔寬“以遠來疏族,獨不得坐”,那么,清河崔氏的哪一枝或哪幾枝受崔浩連累被誅族了呢?史書上一個字都沒有,這是史官在耍我們嗎?
這么大的國史之獄,除了崔浩和他三弟,清河崔氏,難不成一個都沒殺!
我們之前講過,拓跋燾如果不想殺誰,就會為那人找可以不死的理由。崔模、崔賾、崔寬,拓跋燾刻意不殺,痕跡太明顯了。
2.范陽盧氏
《魏書·盧玄傳附子度世傳》載:
盧度世是盧玄的兒子,盧玄是崔浩的表哥(崔浩老娘盧氏,是盧玄的姑媽)。崔浩被誅時,連坐到盧度世,盧度世撒丫子就跑了。他逃到高陽(河北省高陽縣東)人鄭羆家,鄭羆把他藏了起來。朝廷使者就把鄭羆的長子抓起來拷問,鄭羆對兒子說:
君子殺身以成仁,打死你也不能說!
這位鄭公子,是條漢子,一個字兒也不說,搞得行刑人員很是不爽,就用火燒鄭公子,一不小心給燒死了。盧度世因此逃過一劫。
不久之后,拓跋燾揮軍南下,劉宋文帝劉義隆派殿中將軍黃延年使聘。拓跋燾接見黃延年,說:
范陽盧度世,被崔浩連坐,逃亡江南,應該已經(jīng)到你們那兒了吧?
黃延年說,我在京城時并未聽說,他應該沒過來。
拓跋燾于是通知太子拓跋晃下詔,赦免盧度世宗族逃亡及藉沒者。盧度世這才重新露面兒,回京之后做了中書侍郎,襲了老爹的爵位。
后來,盧度世讓弟弟娶了鄭羆的妹子,以報其恩。
盧度世是盧玄的嫡子,他還有四個兄弟,都是庶出。史稱,“崔浩事難,其庶兄弟常欲危害之,度世常深忿恨”。
【盧度世】
好,有點意思了。
崔浩事發(fā),盧度世跑了。后來,他的一個老弟娶了鄭羆的閨女,說明,至少有一個老弟沒有因崔浩事而被誅殺。再者,“崔浩事難,其庶兄弟常欲危害之”,如果盧氏必須“盡夷其族”,那兄弟五個都得死,哪里談得上“兄弟常欲危害之”呢?
我們發(fā)現(xiàn),被“盡夷其族”的盧氏,一個都沒死,倒是救了盧度世的鄭家,“躺槍”死了一個。
于是,我對史書上“盡夷其族”的記述,深表懷疑。
3.太原郭氏。
《魏書·崔浩傳》載,崔浩弱冠時,太原人郭逸把閨女嫁給了他;崔浩不是那種早慧的人,年輕時并沒有顯示出過人的才華,因此,名聲并不太響亮;郭逸的夫人王氏,是劉宋鎮(zhèn)北將軍王仲德的姐姐,她越看崔浩越喜歡,感覺這個女婿太有才了,將來一定出人頭地;不久,嫁給崔浩的閨女去世了,王夫人十分傷心,又要把小閨女嫁給崔浩。郭逸和親屬全都反對,但是,反對無效,就這么著,崔浩先后娶了郭家倆閨女。
《魏書·郭祚傳》傳載,郭祚的祖父郭逸,嫁了兩個閨女給崔浩,還嫁了一個閨女給崔浩的三弟、上黨太守郭恬;崔浩事發(fā)時,祖父郭逸已死,老爹郭洪之被連坐誅殺,郭祚逃跑了,得以幸免。
這里我們要注意,郭祚死于公元515年,時年六十七歲,也即是說,他生于公元449年,國史之獄發(fā)生于公元450年,虛歲兩歲,郭祚能夠“亡竄得免”,顯然不是自己跳上電單車跑掉的。
郭洪之大概是崔浩的小舅子,他是史書明確記錄的太原郭氏被連坐誅殺的,唯一的一個。
4.河東柳氏
《宋書·柳元景傳》載:
柳元景有個從祖弟弟柳光世,在北魏做折沖將軍、河北太守,封為西陵男,柳光世的姐姐嫁給了崔浩。公元450年,拓跋燾南下侵掠汝南、潁川一帶,崔浩打算造反(浩密有異圖),柳光世就招攬河北義士,響應崔浩。崔浩陰謀泄露被誅,河東大姓連坐被滅族的很不少,柳光世逃奔劉宋得以免死。
所謂崔浩打算造反,大概是柳光世到劉宋謀官職的不實之詞,此處不作探討。
好,我們把因崔浩連坐而死的家人、宗族和姻親捋了一遍:
清河崔氏,三弟崔恬,可能還有二弟崔覽;范陽盧氏,沒有;太原郭氏,郭洪之;河東柳氏,沒有。
一場歷史上著名的國史大獄,誅殺了崔浩、崔恬、郭洪之三個人,或許還包括崔覽,四大家族,一共殺了三個半人!
或許有人會說,這幾家都誅了族,史書沒有記錄而已。但是,這四個大族,如果真的是被滅族,哪怕沒有留下名字,好歹得寫上一句誅兒孫多少人吧?
同樣是魏書,《石勒傳》載,虎聞而大怒,殺邃及其男女二十六人,一棺埋之,誅其宮臣支黨二百余人……殺其(石宣)妻子二十九人,誅其四率已下三百人,宦者五十人,云云。
《呂光傳》載,主簿尉祐,奸佞淺薄,光寵任之,譖誅姚皓、尹景等名士十余人。
顯然,只記誅殺,不記數(shù)目,不是《魏書》的風格。
然而,國史之獄,究竟誅殺了多少人,一句都沒有。而且,這件大獄,事發(fā)突然,連在宮中值班的中書侍郎高允都不知道,哪就那么容易讓盧度世、柳光世,還有那個兩歲的郭祚,都給跑了!
這不是對北魏帝國安全部門人員專業(yè)素養(yǎng)的羞辱嗎!
因此,我傾向于認為,所謂的國史之獄,主要誅殺對象,就是崔浩,雷聲那么大,好歹得落點雨,就把兄弟給連坐了,至于其他姻親,基本一上睜一眼閉一眼算了。
至于為什么史書要這么記載,我個人感覺,有可能是北魏后世的史官,為崔浩鳴冤而刻意渲染的。你看,如果真是那么一場大獄,南朝的史官總得整兩句吧?但《宋書》《南史》都是一筆帶過,《南齊書》《梁書》《陳書》則壓根兒沒提這碼子事兒。
之前,我們講了崔浩很多事兒,我曾經(jīng)評論說:
這位崔浩,只要他一出場,立即讓所有其他人都感到不爽……我每次讀到崔浩,就感覺他一定會橫死。
至于他會死在誰的手上,那可沒準兒,因為,想他死的人實在太多了,咱得一撥兒一撥兒擺。
第一撥兒,所有朝臣,特別是鮮卑貴族
例子太多,隨便舉兩個。
例子一。公元429年,拓跋燾打算攻打蠕蠕,舉朝反對,只有時任太常的崔浩贊成,拓跋燾就讓大家當朝辯論。崔浩當當當舌戰(zhàn)群儒,把所有人都整不會了,最后,他總結陳詞,說:
……如今,皇上已經(jīng)下決心要為曠世之謀,為什么要阻止呢!三公九卿們,你們真的好low啊(陋矣哉,公卿也)!
大家信不信,只要有機會弄死崔浩,這些個三公九卿們,沒人會有半點猶豫。
例子二。公元431年,北魏朝廷征召了一大批士人做官,其中包括崔浩的表哥盧玄,做了中書博士。盧玄是文化大咖,是當時北方士人集團的代表人物之一,崔浩對他還是比較服氣的。
當時,崔浩有“齊整人倫,分明姓族”的想法,打算大干一場。所謂“齊整人倫,分明姓族”,大概是指,通過儒家倫理規(guī)范社會秩序,嚴格區(qū)分士族與庶族的等級界限。
講真,我們很難準確翻譯崔浩的這項政治主張,但可以確定的是,它不但會引起鮮卑貴族的不滿,漢人士大夫也未必買賬。
盧玄勸阻他說:
開創(chuàng)制度,設立規(guī)矩,也得視時而定。現(xiàn)在,你打算做的事兒,有幾個人支持你呢?還是要三思而后行誒。
崔浩雖然沒有反駁,但也并不聽從,于是——
《通鑒》說,“由是得罪于眾”;《魏書·盧玄傳》說,“浩敗頗亦由此”。
《通鑒》的意思是,崔浩因此把大家都得罪了,而《魏書》的意思則是,崔浩最后的敗亡,這件事兒起了相當?shù)淖饔谩?/p>
結合起來就是,崔浩把人都得罪光了,他們都巴不得弄死他。
第二撥兒,邊關守將
公元430年,北魏南境守將們上書建議攻打劉宋。
拓跋燾命群臣討論,所有人都同意,只有崔浩跳出來反對,他表示:
這幫貨看陛下北伐獲勝,將領們搶了好些東西,因此,他們眼紅才要攻打宋國……他們總是聲言賊軍動作頻頻,讓朝廷感覺邊境一帶十分緊張,以答應他們的請求。他們背公存私,為國家惹事生非,不是忠臣所為(背公存私,為國生事,非忠臣也)!
拓跋燾于是沒有批準。
“背公存私,為國生事,非忠臣也”,為國守邊的將士,在崔浩嘴里,就是一群這樣的貨色! 實際上,即使確實如此,你又怎么能在朝堂上公然說出來呢!這話一出,不僅鎮(zhèn)守南方的將士,就是朝臣和北邊的將士,又有哪個不想弄死你啊!
第三撥兒,東晉降將
在北魏和劉宋的對抗中,東晉降將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就在上面那件事兒之后不久,朝臣建議任命司馬楚之、魯軌、韓延之等東晉降將為將帥,讓他們引誘邊境一帶的劉宋百姓歸附。
又是崔浩跳出來反對,當當當說了一堆,最后整了一句:
司馬楚之這幫人,就是一群廢柴,他們能招集見識淺薄的無賴之徒,但絕對無法立下大功(且楚之等瑣才,能招合輕薄無賴,而不能成就大功),使國家兵連禍結的,就是這幫家伙!
你要是司馬楚之,或者魯軌,或者韓延之,或者其他東晉降將,想不想一刀攮死崔大聰明?呵呵。
第四撥兒,所有佛教信眾
拓跋燾滅佛,最大的推手就是崔浩,連天師寇謙之都覺得太過分了。所有的沙門,所有的佛教信眾,不敢恨皇帝,他們的怨氣,當然都聚集到了崔浩身上。
崔浩的老婆郭氏是虔誠的佛教徒,時時讀誦經(jīng)書。崔浩大光其火,把經(jīng)書一把火燒了,又把燒剩的灰燼扔到廁所之中。后來,崔浩被誅時,幾十個衛(wèi)士在他身上撒尿,史稱,北魏建國以來,宰相被殺戮侮辱,沒有崔浩這樣的。所有人都認為,這是他毀佛的報應。
【信不信,沒人不想他死】
第五撥兒,漢人士大夫
舉兩個例子。
李順。平定北涼之后,拓跋燾命尚書李順給文武百官評功評獎,并據(jù)此來封賞賜爵。李順收了不少賄賂,品評不公。
公元442年,涼州人徐桀檢舉李順,崔浩趁機落井下石。拓跋燾大怒,下令誅殺李順。
李家也是世家大族,人才濟濟,李順死后,拓跋燾就重用他的堂弟李孝伯。拓跋燾誅殺崔浩之后,對李孝伯說:
你堂兄李順當年雖然做了些錯事,但朕也并沒想殺了他。那是因為崔浩不斷拱火,搞得朕十分憤怒。殺你堂兄的,實際上是崔浩誒。
封磨奴。《魏書·封懿傳》載,封懿的兒子封玄之,因參與司馬國璠、溫楷等人的謀反,被誅族。
臨刑之前,太宗拓跋嗣說,老封啊,朕不忍心讓你絕后,給你留一個兒子。
封玄之說,我的弟弟封虔之有個兒子叫磨奴,很早就成了孤兒,請陛下饒過他吧。
拓跋嗣批準,殺了封玄之的四個兒子,但赦免了封磨奴。
后來,封磨奴被施以宮刑,成了宦官。崔浩被誅殺之后,拓跋燾對封磨奴說:
你之所以受了宮刑,都是崔浩的緣故。
如果我們不知道崔浩的這些側面,我們可能以為崔浩是一個謙謙君子,他被誅殺,實在太過冤枉。
但實際上,我們發(fā)現(xiàn),崔大聰明,不但狠,而且陰,李順和封磨奴的遭遇告訴我們,北魏治下的世家大族,一旦有機會弄死崔浩,一定不會手軟。
以上,我們列了五撥兒人,包攬了北魏朝廷上下內外,可以說,這些人沒有不想弄死崔浩的,崔浩當?shù)檬浅嘧憬鸬摹叭窆珨场薄?/p>
但是,崔浩也不是好惹的,作為北魏權力最大的漢族大臣,真正能夠致他于死地的,只有那個人,以及可能接替那個人的人。
那兩位,就是想要他死的第六撥兒。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