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4月10日訊 通訊員 皮曼婷 肖 儷 鄰里和睦是社會和諧的基石,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居民間交往互動的日益頻繁,鄰里糾紛逐漸成為基層治理中不可忽視的一環。若鄰里摩擦處理不當,可能引發嚴重后果。近日,石門法院刑事審判庭通過庭前調解成功化解一起因鄰里矛盾引發的故意傷害案件。該案是法院堅持“抓前端、治未病”理念、巧妙促成雙方當事人達成刑事和解的生動實踐。
基本案情
覃某甲與覃某乙是多年的鄰居,兩家因房屋中間的土地歸屬權問題產生矛盾,雙方多次發生爭吵,且隨著時間推移,矛盾逐漸加深。春節期間,覃某甲家房頂的雪掉落在兩家相鄰的土地上,砸到了覃某乙種植的蔬菜,導致蔬菜受損,雙方再次發生爭執,言辭激烈進而引發肢體沖突,最終造成覃某甲輕傷二級。事后,當地政府、司法所、村委會多次調解無果,2025年1月,覃某甲以覃某乙犯故意傷害罪為由提起刑事自訴。
綜合考慮,一判了之不可取
“就案辦案,程序上結了案,可對于當事人及其家庭影響是巨大的,到頭來還是沒有實現案結事了的目的。”案件辦理過程中,承辦法官了解到盡管該案是一起普通的刑事自訴故意傷害案,但考慮到雙方系鄰居,低頭不見抬頭見,如處理不慎將會引起更深層次的矛盾隱患,承辦法官本著修復鄰里關系、實質性化解矛盾糾紛的目的,決定優先采取調解方式處理該案。
現場勘驗,厘清事實奠基礎
了解到雙方因“地”生紛,為進一步厘清案件事實,找準矛盾焦點,承辦法官在正式開展調解工作前,多次前往案涉地點及雙方當事人家中了解情況,現場拉皮尺測量土地和雙方房屋的具體位置,進一步了解案件之外的情況,為做好調解工作奠定基礎。
現場測量勘驗
聯動調解,多元共治解心結
為充分發揮基層調解力量的作用,承辦法官邀請了當地政府、司法所、村委會工作人員共同參與調解。調解中,承辦法官秉承“刑民矛盾”一并化解原則,從雙方生活實際、真實訴求等方面出發既解“法結”又解“心結”,耐心釋法明理,引導雙方換位思考、互諒互讓。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耐心勸說,雙方慢慢打開心結,逐漸放下成見,最終達成和解,雙方就土地界限問題達成一致意見,覃某乙向覃某甲賠償并賠禮道歉,雙方握手言和。
多方調解現場
教育預防,釋法明理促人和
“沖動是魔鬼,一時的氣憤可能會導致嚴重的法律后果,得不償失!希望你們在今后的生活中,遇事能夠冷靜處理,避免沖突升級,對自己和他人負責。”在本案調解成功后,承辦法官對被告人和被害人進行雙重教育,鄰里之間難免因日常瑣事發生口角,遇到矛盾糾紛時需冷靜克制,任何傷害他人身體、損害公私財物的行為都是不可取的,切莫為逞一時之快而“人財兩空”。
“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亂”,社會和諧安定是最大的民生。刑事自訴案件的調解既實現了案件審理的法律效果,又兼顧了案件處理的社會效果,對于妥善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石門法院將繼續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堅持將調解工作貫穿于刑事自訴案件辦理全過程,積極挽回被害人經濟損失,努力做到案結事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